近来读完了王阳明全书,颇有所感,遂记录一二,以观后效。 小时候课本上接触到王阳明,只知道他有个心学。觉得心学就是封建落后的。这世上哪会心里想什么就是什么,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相信大家的第一感大多如此。对王阳明误解最深的,莫过于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出自传习录·钱德洪篇,原文是:“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然后才有王阳明的回答。

之所以初看都会有所误解,其本质原因就在人的认知过程,本就是一个对“外在事物”的分类以及辨别的过程,也就是外在到内外的一个映射的过程。这是人的意识的体现,更是人脑自带的功能。先暂且不讨论外在的“花”是否真的存在,就语境而言,阳明先生这里所指的花是指你内心中对花的概念,即是外在事物对内的映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或者说是认知。花是一个概念,这朵花又是一个概念。你不去看这朵花,你又怎么知道这朵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因为你去看了,颜色形状气味通过你的眼睛和鼻子,你才知到原来这朵花是这样的。所以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外无物,当中的物是指我们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那个才是要格的物。这个观点传习录后面多有记录可以佐证。

然后回到“外在事物”,首先你并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一个外在的东西在,你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你的认知是建立在眼耳口鼻身所带来的信息基础之上,少了任何一项,你的的认知都会不同,你又怎么确定这不是大脑创造出来的呢?所谓的科学,也仅仅是在当前可认知的范围,对周遭事物的解析,是“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不过是“有限真理”或“有效真理”。不要忘了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使用。简单的相信当下的科学,就是无神论的造神,科学不仅在对抗迷信,科学也在颠覆科学。在我看来唯物就是倾向于如何去用,唯心则倾向于什么是体。体用本就是一源,何故厚此薄彼?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正是这明之又明,玄之更玄之间才是智慧的妙用。

这让我想起尹烨老师所说的粉色在物理界并不存在,人类的眼睛能看到的光谱范围非常窄,只占了整个波谱的大约0.0035%。因为我们的眼睛只有三种颜色传感器,视锥细胞能看到的,就是(约)440纳米的短波蓝光,(约)530纳米的中波绿光,以及(约)560-570纳米的长波红光。这个就是我们感知五彩斑斓世界的生理基础。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从来不是某一个传感器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这三种细胞被不同程度地“点亮”后,向大脑发送的一组组合信号,而大脑就是一个解码大师,解读这个“三原色的密码”,然后告诉我们:“哎,这是黄色!”,“那是蓝色”。这其实就是能被我们眼睛捕捉到大脑识别的波长范围,就是35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还是“可见光谱”当中的一段。它是一条连续平滑的彩色带子,从波长比较长的红色开始,一路上渐变过去,然后你在这个平滑的可见光谱上找,能找到粉红色这个点吗?找不到!因为在物理学上的单波长光谱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波长能对应我们心中的这个粉红色,所以科学家说,它在物理上是“不存在”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好了,那既然物理上不存在,我们看到的粉粉嫩嫩的东西樱花、草莓、芭比娃娃难道是假的吗?它们其实是“真实”的刺激,只是我们的大脑 的这种处理方式太神奇了,帮你想出来了。怎么做的呢?比如说一束长波红(光)和一束短波蓝(光)同时射进你的眼睛。他们会强烈的刺激负责红和蓝的视锥细胞,但是中间负责绿色的那位,几乎没什么反应,大脑就收到了这组信号了,“红!强!蓝!强!绿?没动静!”哎,大脑懵了,这条平滑的光谱带上,这个组合到底是什么颜色呢?红蓝在光谱上离得很远,挨不到边,怎么办呢?大脑非常聪明,它决定“即兴创作”,把原来那一条笔直的可见光谱带,悄悄地给你弯成一个圆圈,首尾相接,这不就成了“色轮”了嘛,在色轮上,哎!红蓝可以当邻居了,于是在大脑构建的这个“虚拟的色环”上,红蓝中间的区域,啪,一个新的颜色就诞生了,就是我们看到的粉红色。

粉红是大脑为了协调“光谱两端矛盾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和事佬”的产物,一种感知层面的“解决方案”。现实中看到的偏红的紫色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在可见光谱两端的红色和紫罗兰色之间,存在着两种特别的颜色,粉红和我们生活当中的紫色,他们不是物理光谱上的“原住民”,而是我们神奇的大脑,为了填补“光谱鸿沟”,解释混合光信号,而“虚拟创造”出来的独特体验,说到这儿啊,不禁让人感慨啊,我们眼睛说的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什么“客观实在”的真实呈现,而是大脑精心交给我们的一份“用户体验报告”或者是元宇宙。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不过是演化赋予我们理解周遭环境的一种独特的模型,粉红的不存在,恰恰揭示了存在的另一种奇妙,那便是我们大脑中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世上本无色,心中有斑斓,这个或许就是生命感知宇宙最浪漫的魔法和心血。

那些质疑阳明先生的人,又真正有多少人会去认真了解他呢?仅凭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他。你以为自己是科学的,恰恰相反你才是那个最迷信的。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时无刻不在显现着他智慧的光芒。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呱呱落地,咿呀学语,笑着爬向父母的自己;那个课堂上认真听讲,向老师学习请教的自己。现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家庭有所圆满的你是否初心不忘呢?站得高不只是为了看得远,脚下的路也同样重要。这也印证了先生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不知乃是惘行。“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已”,要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我学不完的也看不完的,但我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惊喜,日拱一卒,循序渐进。

正如赵玉平老师解读的阳明先生经典智慧“山高万仞,只登一步”。你看啊一般人登山会做两件事,第一看遥远的山头,山头特别遥远,云遮雾绕,高不可攀,看这遥远的山头,你还没走呢,你就觉得累了,你就觉得任务太难了,我做不到啊,越看越累。第二看崎岖的山路,万丈深渊,道路湿滑,还没走呢,你就觉得累了。所以一看山头二看山路,看完之后你就已经消耗完一多半的体力了,你根本上不去。阳明先生说我这个人呢,定好目标,定好路径,我一不看遥远的山头,二不看崎岖的山路,我就看眼前这一步,这叫“山高万仞,只登一步”。过去那一步,已经走完了,不用纠结,不用留恋。未来那一步呢,还没有来呢,不用着急,不用担忧。人生只有一天就是今天,人生只有一下就是当下。

格物乃是格心中之物,于事上去格。致良知是呈现良知,良知不仅仅是道德良知,而是促使道德良知出现的那个觉性,是一种物理层面的熵增于意识方面的“反者道之动”(包括意识的涌现)。觉性,是宇宙间的一个固有势能,如万物向阳而生,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失,我们只能减少觉性被蒙蔽的程度,即是明心见性。致良知确切的来说更像是一个“意识升级”的动态过程,其核心战法是 “以觉性为武器,在每一个当下收复潜意识的失地” 。很难理解,不过深入了解后你会有所体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阳明先生悲天悯人,自渡而后能渡他,尽管受当时社会现状所局限,又怎么能不称之为“圣人”呢?读到答罗整庵少宰书时,不禁感同身受,体会到了他的那种无奈却仍然心忧天下的殷切心意,可歌可泣矣。“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自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谈到与朱子的分歧被世人误解时: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他不畏权威,敢于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恰恰是真“科学”也,那些不深入了解,就视阳明心学为鸡肋者,确是真“迷信”也。且不说能像他那样孜孜讲学,著书立说,就连他的这份求知的心意都难望其项背,实乃坐井说天阔也。 古代社会讲究守身如玉,现在看来,我们应当守脑如玉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剥夺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太多的信息涌来,需要我们仔细甄别。我也不知为何突然喜欢上看书了,可能是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通过文字去和古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去在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去体味他的人生感悟,又何尝不是人间一大乐事呢?想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多思考肯定能够受益匪浅。以前觉得类似星座这种归纳分类的好准,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讨厌这种给人打标签的做法。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是谁,你是谁只能你自己“嗦了蒜”!甚至于你自己都不要随便定义自己。也许当下你为形式所迫,但最终还是会殊途同归。真正的定义就是没有定义,这才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