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行为和人生,如果你没意识到它是什么,你便会将其称为命运。”所谓命运,其实是你内心未被揭示的部分与外在世界的相遇。如果想改写命运,必须要深度察觉自己的潜意识,当潜意识被呈现、最终被改变时,你的命运才能得以改变。正如天道中丁元英所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儒释道三家的“指月之指”,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即是明心见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本自具足。我们可以解析一下西游记中的无字真经,潜意识就是那个有字的真经,是由你的原生家庭、社会背景、人生阅历织成的一双巨大的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你。佛渡心苦,有字也好无字也罢,都可以是真经,我无意于评价好坏,只是告诉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无字真经”出现于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这个词汇并非出自作者虚构,而是小说对现成知识的吸纳和加工。“无字真经”一词出自佛教,后被民间宗教话语系统广泛采用。既与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思想密切相关,又受到道教内丹思想影响。明万历二十年刊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变(麦)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来。因你那东土众僧,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唐僧师徒西天拜佛后,由阿傩、迦叶二尊者领去宝库拿取经文,阿傩、迦叶二尊者贪爱钱财,向他们索要贿赂,索贿未成且遭到悟空抢白,恼羞成怒,故意传他们没用的白纸本儿。繁本《西游记》中,这些没有文字的空白经册,被燃灯古佛、如来佛称为“无字真经”;且由他们确定了这些白纸本的宗教价值如来佛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来。因你那东土众僧,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燃灯古佛见唐僧师徒取了无字的白本,知道“阿傩、迦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道:“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无论是作为当事者的如来佛,还是作为旁观者的燃灯古佛,都认为这些白本经册实质上是另一种形态的载道经文,是没有字的藏经。只是能够读懂、听懂“无字真经”的接受者都是颖悟之人,并非东土愚迷僧众。

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当你心中有求于佛的时候,你就永远见不到佛,佛从来不是外在的,而在你心中,真经亦如是。这就是为何唐僧师徒在西天见到的“佛”如此反差,佛居然还讲人事?“三斗三升黄金”还嫌卖贱了?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言“自性自渡”,当你奢求一个外在的佛能够拯救你的时候,那早已不是佛了,那是你的无限欲望,即便再多金钱也无法满足。而那无字真经却是好来,因为本自具足。佛法只是一阵风,吹散你心中的迷雾,让阳光自然照射到你心中,仅此而已。金刚经中佛陀明确说了:“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是佛法只是你渡河工具,你渡了河还背着竹筏,不就成了累赘了吗?

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种人生智慧。有人通过哲学思辨(得道)悟入,有人通过严格禅修(坐禅)证入,有人通过虔诚信仰(烧香)契入。法门无高下,关键在于是否与修行者的根器相应。烧香拜佛也好,坐禅悟道也罢,都是不同阶段的显现。最忌讳的,就是修禅的看不起烧香的,认为其迷信;烧香的看不懂思辨的,认为其空洞。这就是分别心,是“法执”。真正的智慧是包容的,理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阶段,用自己的方式走向同一个真理。因材施教的背后,是一个健康的修行生态环境,是佛教得以流传的生存智慧。

人生是一场修行,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真正的“出世”:并非逃离人群,躲进深山,而是出离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在红尘中能心不为境转、如莲花不著水。真正的“入世”:也并非简单地混迹于人群,而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带着那份清醒的觉性,笃实地参与生活,利益众生。真正的觉醒不是冷眼看世间,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有韧性的热爱:因为不执着于结果,所以敢于毫无保留地投入;一种更纯粹、更高质量的体验:因为内心没有恐惧和挂碍,所以能更敏锐地感知生命中的美好;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情感自然流淌,却不会泛滥成灾,行为合乎情理,却发自本心。 最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将在此刻消融。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道场;你在做什么,什么就是修行。

更新时间:

留下评论